众臣目光一起投向姬发。
姬发面红耳赤,呆呆看着父王,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动真格了,古代君无戏言,一语九鼎,姬发嘴唇哆嗦,却不敢反驳,低头不语。
军师姜子牙出来说:“主公萌生退意,实出乎子牙预料。按道理来说,子承父业,天经地义。既然主公决心已定,微臣也不敢在劝。只是姬发年轻,恐妄听他人之言,肆行征伐,得有忠臣辅助,方能成就大业。”
姜子牙一席话实际上已经肯定了姬昌的想法,众人在想反对也没有用了。
苏垸点点头,这个姜尚倒也明白晓畅,知道事情已经不可逆转,干脆推波助澜,表面是支持姬昌的想法,实际上是想要争权夺利,先发制人。
可惜姜尚你太急功近利,适得其反。
果然,西伯候姬昌很不高兴,自己去意已定是事实,不容反悔。但人都是要脸的,尤其是像姬昌这样集权力于一身的候王,更讲究处尊居显,德厚流光。退位前接受众臣苦苦挽留,几次三番,方显得自己劳苦功高,德高望重。
现在姜子牙提前支持他退位,断了群臣反对的念头,弄巧成拙,姬昌气的咬牙,却不能发足。
另外,姬昌何等聪明,一眼看穿姜子牙的企图,苏垸都没有发话,你就先着急了,看来我是瞧走眼了。
姬昌之所以下这么大决心,也与姜子牙有一定关系。
当初在渭水遇到姜子牙,见他仙风道骨,老当益壮,以为终于碰到奇人,心里高兴,说过这样的话:“孤现在是万事俱备,唯缺良谋,今见到子牙,如雨中得伞,雪中送碳。依子牙之才,得之可得天下。孤能不欣喜若狂,冁然而笑。”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姜子牙并非传说中的胸怀大才,料事如神。自己话说的太满,大话说出去了,没有后悔药可吃,收不回来了。姬发年轻,与苏妲己关系很好,对姜子牙不感冒,没有拘谨,才会量才而用。
姬昌这才痛下决心,防微杜渐,萌生退意。
姜子牙马上就觉察到了,巧言令色,可见他的聪明才智一多半用在自己身上了。
姬昌生气归生气,既然姜子牙已经提出来了,姬发需要人辅助,本来依照他的脾气想把姜子牙一撸到底,可想起苏垸的话,姜子牙还是有一定能力,对自己也衷心不二。
当众宣布说:“刚才军师说的没错,姬发还年轻,缺少历练,本王就封苏妲己为左丞相,姜子牙为右丞相,太颠、闳夭、散宜生为谋士,南宫适,辛甲,崇黑虎,苏全忠,张良为大将军,殷郊,赵丙、陈季贞为骠骑将军,荀棣,姜文焕为车骑将军,各位文臣武将都有各自位置,不一一列举。希望你们共同辅助吾儿姬发,成就千秋大业。”
姬昌聪明,面面俱到,没有厚此薄彼,群臣皆服,没有谁有不同意见。
说完,姬昌摘下王冠叫儿子过来。
姬发诚惶诚恐,一步步走上王座,双腿还在哆嗦。几乎一夜之间,他变成候王,大权在握,可是他明白,这个代表绝对权力的王冠不是那么好戴的,父王是赶鸭子上架,事先没有与他商量,先斩后奏了。
哥哥伯邑考已死,他就是下一个继承人,父命难违,没说的。
倒是母亲太姒眼圈红了,长子伯邑考死在朝歌,是他最喜欢的儿子,对纣王是恨之入骨,姬发虽然才不及伯邑考,但是姬昌后代,差不到那里去。
苏妲己说服丈夫起死回生,太姒完全改变了对她的态度,第一次承认妲己确有过人的本事,有苏妲己辅助姬发,她放心。
姜子牙也终于松一口气,自己是右丞相,官已到了极致,没什么可以遗憾得了,喜出望外。
至于国相商容,丞相比干,他们都不愿意再做官,冀州候苏护有自己的地盘,得回去守城,西伯候姬昌尊重他们的意见,没有坚持。
苏垸趁机建议说:“本丞相认为西伯昌曾称号周文王,姬发应该立名为周武王,在西岐重建皇宫,立帝王建制,建周礼,昭天下,名正言顺,以正视听。”
众人都点头表示赞同。
姜子牙有不同意见,说道:“现在姬发称帝是不是为时过早,操之过急呢?”
苏垸看他一眼说:“谁说要现在称帝了,我们纣伐商,为的是拯救天下黎民百姓,至于将来谁来主持中原大局,面南称尊,自有公论。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再不能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只有拧成一股绳,目标一致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苏垸一番话斩钉截铁,说的大伙心服口服。
国相商容手捋胡须说:“妲己说的有道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词。老夫在朝廷做官多年,这样言简意赅的话还是第一次听说,深刻,太深刻了。”
苏垸脸又有点发烫,这是他盗取孟子《离娄章句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词,反正谁也不知道,该用还的用,语不惊人死不休吗。
姬昌让位,儿子姬发成为周武王,汜水关总兵官韩荣第一个得到消息,大惊失色。崇城已经被姜子牙攻下,又反了崇黑虎,忙向朝廷禀报,说姬发自立为武王,其志不小,意在蛊惑各路诸侯,危害不小。
有大夫姚中向纣王请奏,纣王不以为然,轻蔑地说:“姬昌朕尚且不怕,还怕姬发一黄毛小儿。有何能耐与朕天兵天将对抗,危言耸听。”
姚中说,:“陛下不可小瞧,姬发虽年小,但有姜子牙,苏妲己等辅助,国相商容,丞相比干都在西岐,还有南宫食、散宜生等谋士,智勇双全,不可不防。”
提到苏妲己,纣王心里不舒服,自己朝思暮想的美人现在成了气候,辅助起姬发来。还有就是商容比干,原来朝廷的栋梁之才,都跑到姬昌哪里去了,心中不悦,就说:“爱卿之言虽然有理,但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难成大事,不足为奇,你多疑了。”
姚中知纣王心胸狭窄,又贪图享乐,置朝廷安危于脑后,无可奈何,悄悄说了一句:“灭商者必姬发矣。”随即离开,不在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