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起兵以来,老回回部流寇还从未受到过大的挫折,直到现在,全部兵马已展到近三万人。
老回回的手下兵马划分,也独具特色。
他不象其他的流寇领一样,把手下将领任命为大将,都尉之类,而是将手下兵马分成了数个盘。
每个盘由一名掌盘子率领,而这些掌盘子,基本皆是他的兄弟亲戚之类来担任。
其中,最为精锐的部分,除了他亲率的一盘五千余众的兵马外,尤以其兄马守承的一盘四千兵马,以及其子马彪一盘三千兵马最为善战。
老回回率领所部,转战在陕、晋、豫、鲁、川、鄂、皖、湘等地,飘忽不定,常常以智诱敌或者反败为胜。
崇祯六年夺取陕州之役老回回让部下打扮成明军模样,到陕州诈称换马,乘机突入关厢,出敌不意一举夺取了这座豫西北的重镇。
在河南鄢陵、扶沟,明军左良玉率部紧追老回回不舍。
左良玉是颇为凶悍狡猾的,老回回沉着应战,并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向郑州方向转移,并避入深山派人骂阵诱敌。
被激怒了的左良玉率军追入夹山,被老回回团团围住,不久粮尽援绝,左良玉自杀未遂,后来才率残部突围狼狈逃窜。
所以,老回回是一个反复狙诈,怙恶不悛的人。
并且,老回回的部队,因为只招收包头拿小本本念经的人,不需要从掳获的大明降军与汉族百姓中补充兵员。
所以对于所攻克的州县下的百姓特别残忍,除留下些须随军的工匠,以及供军中淫、乐的妇人外,其余无论男女老少尽皆杀之。
其部所过各地,生灵涂炭,极其悲惨。
mmp,这些养不熟的白眼狼。
张世泽骑在马上,胸中愤愤难平,几千年了,这些抱着头拿着小本本念经的家伙,始终融入不了华夏的大家庭。
每逢华夏有战乱,这些人必然反叛,屠杀华夏子民。
强扭的瓜不甜,既然融入不了,那就不要融了。
这些极端的异教徒。
张世泽拉着缰绳,立马下令道:
“令曹变蛟不要和高闯王鏖战,起牵制作用即可。令全军加速行军,务必全歼老回回所部,一个不留!”
……
延绵的山麓间,一片深翠里夹杂着枯黄,起伏山脉之中,大大小小的营寨上旌旗猎猎,山道上数匹快马奔驰,进出营寨。
这里,是老回回马守应的营区。
半山腰间,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南阳府。
寒风硕硕中,老回回马守应带着一顶小白帽,双手叉腰虎视眈眈瞪着视线下方的南阳城,留下垂涎的口水。
这南阳城中,有多达十几万的大明百姓,有贮积的丰盛粮草与大批财富,若能拿下,又可以大快朵颐。
望着这座已被自已团团包围的南阳府,老回回马守应心中有着太多的感慨和难以描述的快意。
不容易啊!
起兵八年来,他带领族人流窜西北数省,足迹几乎踏遍半个大明,可一直是小打小闹。
虽说这中间杀了不少明人,抢了大量的财物,却始终难以撼动大明的江山。
这让他感到很痛苦。
可自从与闯王高迎祥合兵入河南后,他就迎来来无限风光的时刻。
按闯王高迎祥的安排,老回回部与蝎子块合流,从阌乡经卢氏县南下,意在侵掠整个南阳府,牵扯明军兵力。
两部合流之后,兵马共计有九万人,一路连克内乡、镇平等县城,自己更是将老对手左良玉打得大败。
不料,正当他踌躇满志地想趁明军大败之机,攻克南阳府,却遭到了蝎子块的反对。
蝎子块的意见是,当初高闯王说过,此次分兵,最终是在滁州重新合兵,以向更加富庶的南直隶进军。
从而得到丰足的粮草供应,为夺取大明江山奠定基础。而不是在这连年战乱,已是一片残破的河南长期盘踞。
再者,蝎子块认为南阳府城是明军在豫中最为坚固的据点。
虽然城中大明兵力少,但若凭城死守的话,若是强攻,恐难立即攻克。
怕迁延时日久矣,会损失不少兵力,这样一来,得不偿失。更为可虑的是,万一在攻城之时,有明军援军到来,将会陷入腹背受敌进退失据的困境。
按蝎子块的意见,在已将中路明军击垮的情况下,应趁明军无力追击与反攻,立即南下与闯王高迎祥部尽早会师。
争取早日打下滁州,继而夺取南直隶,方是最为要紧之事。
不得不说,蝎子块很有道理,自己虽有不甘,但也表示赞同。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正当他们准备撤离南阳府之际,张妙手、过天星两部被卢阎王打败,跑来跟他们会合。
陡然间,他们的兵力达到十一万之众。
这让老回回的心再次活泛起来。
能不能打个时间差呢?
据他得到的消息,卢阎王的天雄军,正在处理张妙手和过天星战败后的四万多俘虏,应该没有这么快赶到。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机会。
这城池守卫,已是孱弱至极。这样一块近在眼前的肥肉,焉有不抓住机会攻下来吃掉的道理?
老回回心下暗道,且待过了今天,明天一早,便开始全力攻城。
他深信,只要自已手下那些强悍的回兵攻上城头,守城的明军当会立刻溃败。
到那时,只怕自已攻下南阳城并掳掠一空而去了,那些来援的明军,只有在自已屁股后面摇头兴叹。
想到美妙之处,老回回马守应的嘴角,露出狰狞。
……
阳光西斜,满是红色的夕阳之中,是人的身影或向北、向南而走,衣衫褴褛的老人抽泣着拖着孩童,然后摔倒在地上。
妇人和青壮背负家里的能用到的东西,或推着车拥挤在逃难的人群里。
孩童哭泣的声音、大人呼喊的声音、家畜发出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在这片天空下汇集到了一起。
南阳府以西,一直到怀庆府,大大小小村寨的不少百姓拖家带口暂时离开故土,这样的场景往往预示着一场大战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