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米帝国的情报机构敏锐捕捉到大秦帝国大规模军事调动的信号后,整个国家瞬间如同一台被紧急启动的战争机器,进入了高度紧张的备战状态。
高层们意识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悄然逼近,稍有不慎,便可能在这场军事博弈中一败涂地。
在总统府那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总统面色阴沉,目光冷峻地扫视着在座的各位将军和幕僚,语气急促而坚定:“大秦帝国的举动绝非偶然,他们显然是有备而来。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加强防御,绝不能让他们突破我们的防线!”
随着总统的一声令下,调兵遣将的指令迅速传遍了整个大米帝国的军事系统。
驻扎在各地的军队紧急集合,一辆辆军车满载着士兵和武器装备,在尘土飞扬中向着古芭战场的方向疾驰而去。
在第一道防线上,数十万人正日夜不停地忙碌着。
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地面温度高达五十多度,但士兵们丝毫没有退缩。他们挥汗如雨,扛着沉重的沙袋,搬运着巨大的石块,一砖一瓦地修建着坚固的堡垒。
有的士兵手上磨出了血泡,简单包扎后便继续投入工作;有的士兵因中暑晕倒在地,被抬到阴凉处稍作休息,又强撑着身体回到岗位。他们深知,自己所修建的每一道防线,都可能成为阻挡大秦帝国进攻的关键屏障。
与此同时,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也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之中。
工程兵们运用各种先进的工程机械,挖掘战壕,铺设铁丝网,安装防御工事。为了确保防线的坚固性,军事专家们反复勘察地形,精心设计防御布局,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除了加强防御工事的建设,大米帝国还从国内紧急调动了二十万精锐部队前往支援。这些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他们乘坐着运输机、军舰,跨越千山万水,迅速抵达古芭战场。一到目的地,便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防御部署中。
此时,大米帝国和古芭的联军人数已经达到了九十万人。
然而,面对大秦帝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强大的战斗力,他们依旧感到压力巨大。
为了缩小与对手的差距,大米帝国一方面疯狂加大科研投入,召集了国内顶尖的科学家,成立了多个军事科研项目组,日夜不停地进行研究。
在一处秘密的科研基地里,灯光彻夜通明。科学家们围坐在实验台前,紧盯着各种仪器和数据,神情专注而紧张。他们正在研究如何提升本国战机的性能,试图突破现有技术瓶颈,研发出能够与大秦帝国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战机相抗衡的新型战机。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已经连续工作了几十个小时,眼睛布满了血丝,但他依然不肯休息,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各种数据和公式,手中的笔在纸上飞快地书写着。
另一方面,大米帝国还通过各种渠道,从黑市上购买了不少来自大秦帝国的先进装备。这些装备被运到专门的拆解实验室后,一群技术人员立刻对其进行拆解研究。
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装备的外壳,仔细观察内部的构造和电路,试图从中找出技术秘密和弱点。
然而,大秦帝国的技术封锁极为严密,这些装备采用了先进的加密和防拆解技术,给技术人员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希望能够从这些装备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提升本国军事技术水平提供帮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军事科技竞赛中,大米帝国正全力以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抵御大秦帝国的威胁,一场更为激烈的较量,似乎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拉开帷幕 。
叶道夫听闻大米帝国在黑市搜罗自家装备进行拆解研究,只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略带轻蔑的笑意。
在他看来,生产先进装备,绝非仅仅依靠科研能力就能实现。就好比一座宏伟的高楼,科研能力只是设计蓝图,而生产设备则是一砖一瓦搭建高楼的关键。
目前大米帝国的生产力,在叶道夫眼中,就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远远达不到生产第五代战机的水准。
能勉强研发出四代战机,对他们而言都已经是难如登天,毕竟当下大米帝国的战机水平还停留在第三代,想要实现技术上的飞跃,谈何容易。
此时,战场的另一边,孙将军已经完成了精密的战略部署。他站在指挥帐篷内,双眼紧盯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手中的指挥棒在地图上轻轻移动,反复确认着每一个细节。
参谋们在一旁忙碌地汇报着各项准备工作的进展,孙将军时而微微点头,时而提出一些精准的指令,整个人散发着一种沉稳而自信的气场。
与此同时,陈将军那边的准备工作也即将收尾,深知只要再过一天,他们就将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目标只有一个:务必在一个星期内拿下整个古芭。
而在古芭这片土地上,战争的阴影如乌云般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当地的老百姓,似乎都能切身感受到那迫在眉睫的战争压迫感。
他们整日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日夜忧心忡忡。头顶上,时不时就能听到飞机呼啸而过的声音,那尖锐的呼啸声仿佛是死亡的预告,让人心惊胆战。
每个人都生活在极端的压抑氛围里,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带着沉重的铅块。
更可怕的是,炮火的轰鸣声也时常传来,那震耳欲聋的声响,让大地都为之颤抖,每一声都仿佛在敲打着人们脆弱的神经。
联军为了扩充兵力,激发这些老百姓参加战斗,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各种怂恿,甚至强迫当地民众,将他们硬生生地拉入到残酷的战场上。在这种威逼之下,当地迅速组建起了数十万的游击联军。
然而,这些游击联军的装备极其简陋,枪支大多陈旧不堪,弹药也严重不足。
他们所适合的,也仅仅是骚扰战术,或者在战场上成为炮灰,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在真正的大规模战争中,他们就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