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倒是出人意料。
虽然动作生疏,但一次成型,不像立春那么紧张,胆子大也心细。
剩下的粉浆配比教了两遍也都背下来了。
不过也只是学会了,要做出大小薄厚相同的粉皮,还需要多练。
正好明日的二百张粉皮还没做,林氏直接让她俩上手制作,并告诉二人不用担心失败,就算不能卖,也可以自家吃。
拌上麻汁就是爽口凉皮,工匠们干完活吃上一碗,既解乏又顶饱。
三婶温柔又耐心,立春逐渐放松下来,没一会动作就熟练了,姐妹俩人轮着干活,二百张粉皮很快做好。
立秋神采奕奕:“像玩水一样,真有意思,三婶我们再做点吧。”
林氏把灶台边上的水渍抹去:“粉皮不能存太久,最好是现做现吃,明天要的已经做完,再做只能咱们自己家吃了。”
“今天是练习为主,以后你们自己上手做熟练后,最好每天早上做,做完直接送到酒楼。”
立春记下来,表示一定听三婶的。
马上到吃晚饭的时间了,林氏装了几张不合格的粉皮:“这几张你们拿回去,让你娘切成丝拌凉菜吃。”
立春道谢接下,拉着立秋回家去了。
剩下不合格的粉皮还有好多,林氏切成宽条,用蒜泥调了麻酱汁拌上,自家留了一小盆,剩下的都送去了新房子那边。
四郎下午就回来了,见林氏一直在忙,也没来打搅。
直到吃饭时,林氏才注意到他。
吃饭都提不起精神。
连筷子都同样垂头丧气握在手里,就差把受挫写在脑门上了。
饭后,一群孩子簇拥着崔景文出门,崔老汉也笑么呵背手跟在后头。
崔景文教认字的事在村里越传越广,一开始只有里正家的孩子过来,到后来院子都挤不下,村子大半的孩子都来了。
不光影响教学质量,一家人进出都成了问题。
林氏干脆大手一挥,把他们安排去了工坊。
新铺的院子不光干净,还空旷,塞上百来个孩子都不成问题。
孩子们认字的热情也很高。
所有孩子人手一个自制的沙板,没有文具攀比,因为就连崔家人用的也是沙板。
唯一能比的只剩下谁认得字多。
所以每到吃完饭,一群孩子不用长辈督促,呼朋唤友在崔家院外等着开课。
孩子们好学,林氏当然也不能吝啬。
所以新工坊还没开工,就先充当起了学堂。
晚风徐来。
孩子们识字的童音给夕阳下的村子添上色彩。
隔天一大早,林氏早早领人把马车装好,因为出发前嘱咐了早去早回,四福提前半小时就回来了。
给忠子喂饱肚子后,让人把牛车先赶去崔老大家。
“娘,我穿这身合适吗?”
崔景文别扭地扯着衣领,哪哪都别扭。
这是林氏在成衣店买的秋衫,选了青蓝色的细布,她看城里的学子都是这么穿的,一身长衫,配上一把折扇,看起来儒雅风流。
成衣店的绣娘针脚齐整,剪裁也得体,一身长衫衬得身形修长,很有读书人的温雅。
不过折扇忘准备了,待会让他拿本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