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军发展得实在是太快,宛如一阵狂风席卷大地。从广州出发,一路势如破竹,迅速蔓延至江西,而后直捣应天。前后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那气势就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几乎横扫了整个东南半壁。
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每到一处,百姓们或惊或喜地看着这支突然崛起的军队。
发展快自然有其好处,那是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让大明的遗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然而,就像一把双刃剑,弱点也在这种高速推进中如影随形。
当遭受对手打击时,这些问题就会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如同大厦的根基不稳,随时可能在风暴中摇摇欲坠。
李云龙不就吃过这样的亏吗?
战场上的风云变幻,容不得丝毫的疏忽。
如今,朱由榔也面临着同样棘手的问题。
可若当初不这般迅猛发展,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现在恐怕明军早已被清兵重重包围在赣州城下,那将会是怎样一幅惨烈的画面?
再者说来,如果只是龟缩在广州,不收复应天,即便今年侥幸躲过清军的围剿,那也不过是在死亡边缘的短暂挣扎,被剿灭只是时间问题。
人性本都是慕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若大明仅仅占据两广、湖南和江西,地盘如此之小,又怎会是建虏的对手?那无疑是螳臂当车。
若是地盘小,还想让百姓心甘情愿地投靠,那就必须得在朱由榔身上打造出精彩绝伦的神话故事。
就像刘邦斩蛇起义,那白蛇的出现仿佛是上天的旨意,赋予了刘邦一种神秘的色彩;刘秀出生之时,整个屋子都被奇异的红光笼罩,这等神奇的现象,让百姓们深信他是天选之子。
没有这样的故事,在百姓眼中,你就不是上天眷顾的人,和他们一样,他们又凭什么追随于你呢?
现编一个?
那肯定是来不及了。
清军的主力转瞬即至,哪有时间去编造和传播这样的故事?
李自成为什么重用一个跑江湖算命的宋献策?
就是因为宋献策给他带来了两句谶语。
一句是 “十八子,主神器。”
那 “十八子” 合起来便是个 “李” 字,“神器”在人们心中暗指皇位。
这就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暗示,隐隐绰绰地在说李自成要当皇帝。
另一句是 “李继朱”,据说是出自五代十国时候的一本古书,仿佛早就预言李自成要取代朱由检当皇帝。
其实不然,这个 “李继朱”是另有所指。
这里的“李”指的是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朱”是朱温。
可老百姓哪里懂得这些?
他们只看到表面的谶语,便信以为真。
尤其是那些饱受战乱之苦、饥寒交迫的百姓,携儿带女,如同找到救命稻草一般,争相投靠李自成。
不然,李自成怎么可能仅凭千余残兵败将,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发展成百万大军?
那是一种对命运的渴望和对神秘力量的盲从。
既然朱由榔身上没有这样的神话故事,那就只能瞅准机会迅猛地发展势力,同时依靠东林党人四处宣扬朱由榔的仁义。
如今,朱由榔的地盘确实扩大了,人马也增多了,可这就像是一个虚胖的巨人。
军队数量虽多,但精锐却寥寥无几,这样的军队能否与清军的主力一较高下,尚未可知。
地盘看似辽阔,可除了两广,局势都动荡不安。
一旦清军来袭,哪怕只是一个谣言,声称明军战败,这些地方便会立刻改旗易帜,重新投向清军的怀抱。
百姓们在战乱中如惊弓之鸟,他们只求安稳,哪边强大便倒向哪边。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摆在朱由榔面前的似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全力操练人马,囤积粮草,准备和清军决一死战!
好在应天城中的粮草堆积如山,金银财宝充盈府库,还有威力巨大的大炮也被明军缴获。
这些物资,无疑像是给明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大大增强了明军的实力。
与此同时,鲁王朱以海领着麾下的张名振和三十艘战船,乘风破浪,抵达应天城的江面上。
战船在江水中起伏,船帆鼓满了风,气势非凡。
张煌言则率领三千人马在松江府登陆,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士兵们步伐整齐,士气高昂,由陆路向着应天进发。
此时,在广州的大明皇后和明朝中枢都已经迁至应天,那些在各地宣扬大明皇帝朱由榔是仁义圣君的官员们也纷纷汇聚于此。
其中,有姜曰广,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用他那慷慨激昂的言辞向百姓诉说着朱由榔的仁德。
还有被姜曰广寻找到,或者是亲自请出的万元吉、杨廷麟、庞天寿和马吉翔等一众大明的官员。
朱由榔能够从广东一路高歌猛进到应天城下,最后占领应天,他们都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朱由榔心中也十分清楚,这些人其实分属大明的不同派系。
他们现在之所以能够齐心协力,是因为都怀揣着做中兴大明功臣的梦想。
可是,一旦局势稳定下来,权力的纷争、利益的纠葛就会如暗流涌动,他们之间必然会产生内斗。
至于内斗会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再次将大明推向亡国的深渊,那将是朱由榔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朱由榔为了表示对朱以海的尊重,也为了能够团结抗清,最重要的是,朱以海的水师是清军所绝对没有的强大力量,所以朱由榔亲自率领大明的文武百官出应天北门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