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有人说这是上天降罪!”
“可不是嘛,我隔壁邻居说,这是朝廷得罪了神灵。”
这些流言在民间迅速传播,使得人心惶惶,不少百姓甚至开始囤积粮食。
“老爷,夫人,米铺的米价又涨了,要不要多买些?”
府里的管家担忧地问道。
容珩注意到,就连府中的下人们也开始窃窃私语,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忧虑。
姜茯谣也发现了城中百姓的异常举动,她在街上听到小贩们的对话,也听到百姓们对天灾的议论。
“看来这雨,不仅仅是雨那么简单了。”
姜茯谣回到府中,对容珩说道。
“是啊,”容珩沉吟道。
“如今百姓人心惶惶,若是再发生什么意外,恐怕会引起骚乱。”
容珩沉吟片刻,道:“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直接且易于百姓接受的方式,重新树立朝廷在民众中的威信。”
“什么方式?”姜茯谣问道。
容珩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戏曲。”
“戏曲?”姜茯谣有些不解。
“戏曲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形式,我们可以编写一些反映朝廷公正清廉、为百姓分忧的故事,以此来稳定人心。”容珩解释道。
姜茯谣恍然大悟,赞叹道。
“好主意!这样一来,既能娱乐百姓,又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容珩召集了京城里几位知名的戏曲作家和班头,在议事厅内秘密商议具体的剧情内容。
众人围坐在一张巨大的圆桌旁,气氛严肃而热烈。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戏曲家率先发言:“五皇子殿下,这戏要写好,首先得抓住百姓的心。百姓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是衣食住行,是公平正义。”
另一位年轻的班头补充道。
“我们可以写一些惩恶扬善的故事,比如贪官污吏被绳之以法,清官为民请命,这样才能引起百姓的共鸣。”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有人提议故事需从百姓熟悉的日常入手。
有人认为应增添一些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吸引观众。
容珩认真听着,眉头微锁,在讨论中偶尔插话。
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建议,诸如细化人物性格或是强调关键情节的感人之处。
姜茯谣坐在一侧,手中握着笔,时而在纸上快速记录,时而轻轻点头,似乎在心中盘算着什么。
老戏曲家挥舞着手中的折扇。
“开场一定要抓人,不然戏台下的观众可就散了。”
年轻班头拍了拍桌子,补充说:“主题要突出清廉正直,这才是关键!”
旁边一位中年夫子低声建议:“或许可以加入一段反转,再让主人公展示对正义的坚守,更有感染力。”
气氛愈发热烈,众人之间的意见碰撞出火花,偶尔有人争执不下,但随着容珩的一句平和引导,又纷纷归于冷静,继续商议。
姜茯谣忽然抬头提出。
“能不能再加一场百姓围聚县衙为清官鸣冤的戏?尽显百姓对正义的渴求。”
这一提议引来热烈附和。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敲定了大致的剧情框架:一个正直清廉的县官,如何为民除害,惩治贪官污吏,最终赢得百姓的爱戴。
姜茯谣望着激烈讨论的众人,嘴角噙着一抹淡笑。
这些人满腹经纶,却少了对民间疾苦的切身体会。
他们的戏,唱给达官贵人听还行,要唱给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百姓,未免隔靴搔痒。
她轻咳一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各位先生的建议都很好,但我觉得,还可以更贴近百姓的生活一些。”
老戏曲家捋了捋胡须,颇为自得。
“姑娘,老朽写戏几十年,这戏要怎么写,还能不知道?”
姜茯谣不卑不亢:“先生德高望重,晚生自然不敢质疑。只是我近日行医问诊,听到不少百姓的苦楚,觉得或许能为戏文增添一些不一样的色彩。”
她娓娓道来,将自己遇到的那些囤积居奇的米商、强占民田的恶霸、草菅人命的贪官,一一融入到戏剧情节中。
她笔下的故事,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
只有百姓的辛酸与无奈,以及对公平正义的渴望。
例如,她设计了一出戏,讲述一个奸商如何利用天灾囤积粮食。
哄抬物价,百姓苦不堪言。
而一位年轻的县官,巧妙地设下圈套,揭露了奸商的罪行,并将粮食分发给灾民。
另一出戏,则讲述了豪绅如何勾结官府,强占百姓田地,逼得百姓流离失所。
一个正直的官员,不畏强权,为百姓伸冤,最终将豪绅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