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箱子去哪了
赵笙施展天地无极功,确定自己不会闻错。
再回头看一眼后面查封的财物,确实没有那个箱子。
他看那陈元正的眼神越发古怪起来。
瞧这儿小老头,一脸大义凛然的模样,谁能想到会偷摸干这事儿?
可昨日这箱子还在这里,为何会跑到陈元正那里去?
难道这里有内鬼?
他自然而然将目光转移到庄景烁身边去。
这位东厂的掌刑千户依旧慢悠悠喝茶,只不过那位江南布政使凑上前去,竟跟他聊了起来。
看样子,两人还挺熟。
不是说天下官员都恨不得生啖东厂阉党之肉吗?
赵笙若有所思,缓缓转移目光。
看见那位提刑按察使走到邓元钞身边,说自己前些时日刚刚查验,若有需要,他可帮忙。
邓元钞刚热脸贴了冷屁股,根本不想搭理他。
只是敷衍说来之前江南府御史已经跟他交接过了,他仔细核对便好。
提刑按察使笑了笑,也凑到庄景烁那边去。
好歹也是一地大官,怎么跟狗腿子一样。
赵笙心中鄙夷。
反观陈元正,绝不靠近庄景烁,好像要跟他划清界限似的。
他只是背着双手,在院前踱步,一直监督邓元钞和袁化吉。
按理说陈元正已经致仕,不该掺和到这里来。
邓元钞身为御史,也有监察百官的权力,陈元正这样弄,无异于在打他的脸。
他也恨不得现在就叫人把这老不死的叉出去。
但陈元正在朝廷的名声一向不差,即便出身江淮,也有清流之称。
更何况他一来就搬出朝廷这杆大旗,更是让邓元钞有力无处使。
要是现在把陈元正叉出去,不就是在向天下说他心虚吗?
这些清流言官的手段,他最清楚了。
因为他也是言官……邓元钞面色别扭,只有不再搭理陈元正。
幸亏陈元正跟他说的一样,只是看他们做事。
邓元钞和袁化吉等人按规矩办事,他也找不出什么毛病来。
见赵笙无所事事,他反倒将矛头引了过去。
“老夫致仕才多久,朝廷就出了如此慵懒之辈?”
陈元正冷冷道:“若是以前,定要参你一本。”
赵笙愣了一下,旋即笑嘻嘻站了起来。
“但现在陈老到底已经致仕了不是?还是安心养老的好。”
陈元正面色阴沉,就要开口训斥。
“而且陈老眼神也不好了,瞧我穿的这身衣服,就知道我只是在宫里办事。”
赵笙提起衣领,笑呵呵说道。
陈元正这才看清他穿的是红色麒麟服。
他的面色更加难看了,又被赵笙堵得说不出话来。
旁边的庄景烁可是跟人喝茶闲聊,也不见你说他啊……赵笙嗤笑一声,不再搭理他。
一旁的邓元钞觉得好笑,又不敢笑出声来。
见陈元正还要继续找赵笙麻烦,他赶忙将他拦住。
“陈老、几位大人,朱季昌贪的钱核算好了。”
他拿着一个账本,沉声道:“盐引一万,白银八万九千两。
另有书画古玩,换成白银,价值两万三千五百两,只会低,不会高。”
邓元钞将账本放下,恨恨道:“不过是一地知府,竟贪了如此多钱财!还有王法天理吗?”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赵笙毫不吃惊。
一盐引有五百斤,大离盐价各地不定,但大约是一百斤一两(注1)。
那一万盐引可就有五万两了,加上白银和古玩,就有十六万两千五百两!
听着很吓人。
但当年他带赵温两家人下江南,一路所见官府压榨百姓的做派,就知道这些官员没有几个干净的。
尤其是前几年江南叛乱,淮城又始终安定,正是大肆搜刮钱财的好时候。
身为淮城的知府能有这么多油水也不稀奇。
没查到没事,被查出来了,这么多的钱,斩立决是逃不了了。
估摸着全家还得受牵连。
男的为奴,女的充入教坊司。
那位江南提刑按察使点点头,道:“与我当日算的不差,着实令人心惊。”
那位布政使却是摇头感叹:“朱季昌一时蒙心,竟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可惜可叹啊。”
邓元钞冷冷道:“真是一时蒙心?还是另有同谋,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两位大人脸色齐变,陈元正的面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小老儿不才,致仕时虽然只是六品的给事中,但江南一片的官员,也多为我学生。
他们心性品秩我还算了解,绝不会如此,季昌一时不慎,误入歧途。
邓兄万万不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
邓元钞的脸色也不好看,但碍于陈元正的面子,还是忍了下来。
“是不是,查一查就知道了。”
一时间,场面沉默起来。
陈元正站了一会儿,望着邓元钞说道:“江南诸城官员的名声,可就在邓兄一念之间。邓兄更要小心才是。”
说罢,他转身离去。
这是在威胁邓元钞啊……赵笙饶有兴味看着这一切。
他只是吃瓜群众,乐得看戏。
布政使和按察使相继离去,邓元钞目光阴沉。
朱季昌所贪污钱财全部充公,邓元钞和袁化吉着手查淮城盐场一案。
这才是他们来这里的重头戏。
赵笙插不上手,也不负责管这些。
他来这里,只是为了帮皇帝对付陈元正。
之前还在想他是不是好人,若是好人就放过他。
如今看来,也好不到哪里去嘛。
他冷笑一声,偷偷跟了出去。
在淮城街巷兜兜转转,他凭着气味很快就找到了陈元正的家。
那是一个普通宅子,比起他的名望来,显得不够给了。
但一个六品的给事中也有钱不到那里去。
陈元正一向以清流自许,住这样的院子也不奇怪。
赵笙施展纳息法,躲在宅院角落,偷偷观察起来。
他看了许久,没看到什么特别的事情。
但他坚信这老东西绝对不简单,就一直等到夜晚。
直到酉时六刻,残阳西落,陈元正才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坐上一辆马车,直往郊外去。
赵笙跟随其后。
戌时三刻,邓元钞和袁化吉还在朱季昌的府邸翻阅盐场黄册。
赵笙推开房门走了进来,面色古怪。
“我去了一趟郊外,发现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两人对视一眼,皆有些疑惑。
注1:查了一下,若以明朝中后期为例,盐价为一吨25到30两,平均是15两。